在集成電路中應用單壁碳納米管(SWNTs)時,關鍵在于獲得高密度、排列整齊且純為半 導體的SWNT陣列。本研究報告了直接在六方氮化硼(hBN)襯底上生長出緊密排列的SWNT陣列,這些陣列展現出高度的排列整齊性和陣列內SWNT的均勻手性。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控制生長,并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了SWNT在原子級平坦的hBN襯底上因管間范德華吸引力和超低滑動摩擦力而實現自組裝生長的機制。基于半導體的SWNT場效應晶體管(FETs)相較于傳統硅基FETs,具有潛在優勢,如更快的操作速度、更好的能效和更高的集成密度。然而,制備高質量SWNT陣列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在CVD生長過程中提高 手性選擇性、有效去除組裝后的表面活性劑和聚合物,以及減少排列中的捆綁和無序現象。這些原材料中的缺陷極大地限制了基于SWNT的集成電路的性能。
圖1. 緊密堆積的單壁碳納米管(SWNT)二維陣列結構。(A和B)單壁碳納米管陣列的原子力顯微鏡(AFM)圖像。(C和D)閉合環狀單壁碳納米管陣列的原子力顯微鏡圖像,包括圓盤形狀(C)和跑道形狀(D)。(E)緊密堆積的單壁碳納米管陣列示意圖。(F)六方氮化硼(hBN)襯底上單壁碳納米管陣列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橫截面圖像,可以清晰地看到緊密堆積且間距均勻的單壁碳納米管。管間距離約3.3埃,這是管間范德華力相互作用的結果。
解析
整體內容概述
這段文字主要圍繞圖1中展示的單壁碳納米管二維陣列結構展開描述,涵蓋了不同形狀單壁碳納米管陣列的原子力顯微鏡圖像、緊密堆積陣列的示意圖以及在六方氮化硼襯底上單壁碳納米管陣列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橫截面圖像,并說明了管間距離與范德華力的關系。
各部分具體解析
1、“Fig. 1. Closely packed SWNT 2D array structures.”
解析:點明圖1的主題,即緊密堆積的單壁碳納米管二維陣列結構。這是對整張圖內容的高度概括,讓讀者提前了解圖的核心內容。
2、“(A and B) AFM images of SWNT arrays.”
解析:指出圖1中的(A)和(B)部分是單壁碳納米管陣列的原子力顯微鏡圖像。原子力顯微鏡是一種能夠提供高分辨率表面形貌信息的儀器,通過這些圖像可以直觀地觀察到單壁碳納米管陣列的表面結構特征。
3、“(C and D) AFM images of closed - loop–shaped SWNT arrays, including disk shape (C) and running track shape (D).”
解析:說明圖1中的(C)和(D)部分是閉合環狀單壁碳納米管陣列的原子力顯微鏡圖像,并且具體舉例了(C)為圓盤形狀,(D)為跑道形狀。這展示了單壁碳納米管陣列除了常見的排列形式外,還存在特殊形狀的結構,豐富了對其形態的認識。
4、“(E) A schematic of the close - packed SWNT array.”
解析:表明圖1中的(E)部分是緊密堆積的單壁碳納米管陣列的示意圖。示意圖能夠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緊密堆積陣列的結構特點和排列方式,幫助讀者理解其空間結構。
5、“(F) STEM cross - sectional image of a SWNT array on hBN substrate, where close - packed SWNTs with uniform spacing can be clearly seen. The intertube distance of ~3.3 Å is a result of intertube vdW interaction.”
解析:解釋圖1中的(F)部分是在六方氮化硼襯底上單壁碳納米管陣列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橫截面圖像。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具有高分辨率,能夠觀察到材料的內部結構。從圖像中可以清晰看到緊密堆積且間距均勻的單壁碳納米管。同時指出管間距離約3.3埃,并且說明這個距離是由管間范德華力相互作用導致的。范德華力是一種分子間的弱相互作用力,在單壁碳納米管陣列中,這種力影響著管與管之間的排列和間距,對陣列的結構和性質有重要影響。
圖2. 同手性單壁碳納米管(SWNT)范德華(vdW)晶體的表征。(A)典型SWNT陣列的原子力顯微鏡(AFM)圖像。插圖展示了從白色虛線提取的高度剖面(約1.6納米)。(B)圖(A)中SWNT陣列的放大高分辨率AFM形貌圖像,其中可以清晰地識別出緊密排列的單個SWNT。這些SWNT排列整齊且彼此平行,呈現出晶體結構。(C)圖(B)中SWNT陣列的實驗(黑線)和模擬(紅線)高度剖面,顯示出具有約1.53納米均勻周期的振蕩。(D)對應樣品在不同SWNT與入射光偏振方向夾角下的偏振拉曼光譜。插圖展示了拉曼G峰(黑色標記)和2D峰(藍色標記)在極坐標中的角度依賴強度。當偏振方向垂直于SWNT時,拉曼強度幾乎為零,反映了SWNT的近乎完美排列。a.u.,任意單位。(E)同一樣品的拉曼徑向呼吸模式(RBM),在207厘米-1處有一個單一的RBM峰,表明所有SWNT具有相同的直徑。(F)同一樣品的瑞利光譜,表明SWNT的手性均勻為(10, 7)。
解析
圖2概述:
圖2詳細展示了同手性SWNT范德華晶體的多種表征結果,這些結果共同證明了SWNT陣列的高度有序性、同手性以及優異的電子特性。
具體解析:
1、AFM圖像與高度剖面(A和插圖):
AFM圖像直觀展示了SWNT陣列的形貌,插圖中的高度剖面進一步量化了SWNT陣列的厚度,約為1.6納米,這大致相當于SWNT的直徑。
2、高分辨率AFM形貌圖像(B):
放大后的高分辨率AFM圖像清晰地顯示了緊密排列的單個SWNT,這些SWNT排列整齊且平行,形成了晶體結構。這一觀察結果直接證明了SWNT陣列的高度有序性。
3、高度剖面振蕩(C):
實驗和模擬的高度剖面均顯示出約1.53納米的均勻周期振蕩,這表明SWNT陣列中的SWNT具有相同的直徑和潛在的手性,因為直徑和手性會影響SWNT之間的間距和排列方式。
4、偏振拉曼光譜(D):
偏振拉曼光譜通過測量不同偏振角度下的拉曼G峰和2D峰強度,揭示了SWNT的排列方向。當偏振方向垂直于SWNT時,拉曼強度幾乎為零,這表明SWNT具有近乎完美的排列,因為只有在完美排列的情況下,偏振光才無法激發SWNT的拉曼活性模式。
5、拉曼RBM峰(E):
拉曼RBM峰是SWNT直徑的敏感指標。同一樣品中只有一個RBM峰(207厘米-1),表明所有SWNT具有相同的直徑。這一結果進一步支持了SWNT陣列的同手性。
6、瑞利光譜(F):
瑞利光譜通過測量SWNT的光散射特性,揭示了SWNT的手性。同一樣品中瑞利光譜顯示SWNT的手性均勻為(10, 7),這直接證明了SWNT陣列的同手性。手性是SWNT的重要特性,它決定了SWNT的電子結構和傳輸特性。
圖3. SWNT范德華晶體的生長機制
(A) 代表性SWNT陣列終端結構的原子力顯微鏡(AFM)形貌圖像(頂部)及示意圖(底部)。
(B) 開放線性SWNT陣列的示意圖生長過程。
(C) SWNT段間的范德華(vdW)勢能(紅線)、滑動勢能(藍線)以及SWNT段間滑動勢能與vdW勢能之和(黑線)。(插圖) 相鄰SWNT在低摩擦六方氮化硼(hBN)基底引發的范德華吸引力作用下相互靠近的示意圖。
(D) SWNT在hBN基底上的滑動勢能。圖(C)中的滑動勢能線是從水平軸提取的。
(E) (20,0)型SWNT與hBN基底間隨扭轉角度變化的堆積能。此處,錯位構型的堆積能設為零。插圖AFM形貌圖像顯示了堆積方向的選擇性。
(F) SWNT彎曲能隨彎曲曲率半徑R的變化關系。不同直徑SWNT的彎曲能均與1/R²成正比。
(G) 固定周長下,閉合環狀SWNT陣列的總能量隨弧部分曲率半徑的變化關系。紅線向下偏移0.6毫電子伏特/原子,藍線向上偏移0.4毫電子伏特/原子。陰影區域代表最佳曲率半徑。插圖展示了具有最小能量結構的示意圖。
(H)至(J) 三種閉合環狀結構的AFM形貌圖像,對應于(G)中描述的結構。
解析
圖3概述
圖3詳細闡述了SWNT(單壁碳納米管)范德華晶體的生長機制,通過一系列實驗和模擬數據,揭示了SWNT在hBN基底上自組裝成高度有序陣列的過程。
具體解析
1、終端結構與生長過程:
(A)部分展示了SWNT陣列終端的AFM圖像和示意圖,揭示了SWNT如何以特定方式結束其生長。
(B)部分通過示意圖描述了開放線性SWNT陣列的生長過程,強調了SWNT在hBN基底上的滑動和自組裝行為。
2、勢能與相互作用:
(C)部分展示了SWNT段間的vdW勢能和滑動勢能,以及它們的總和。這表明SWNT間的吸引力主要來源于vdW力,而低摩擦的hBN基底促進了SWNT的滑動和自組裝。
(D)部分進一步細化了SWNT在hBN基底上的滑動勢能,強調了基底對SWNT生長的重要影響。
3、堆積能與方向選擇性:
(E)部分探討了SWNT與hBN基底間的堆積能隨扭轉角度的變化,揭示了SWNT在hBN基底上生長時的方向選擇性。這種選擇性源于SWNT與hBN晶格間的特定匹配關系。
4、彎曲能與結構優化:
(F)部分分析了SWNT彎曲能隨曲率半徑的變化,指出不同直徑SWNT的彎曲能均遵循1/R²的規律。這有助于理解SWNT在形成閉合環狀結構時的能量變化。
(G)部分通過模擬固定周長下閉合環狀SWNT陣列的總能量隨弧部分曲率半徑的變化,確定了最佳曲率半徑范圍。這為理解SWNT陣列的自優化過程提供了重要依據。
5、實驗驗證:
(H)至(J)部分通過AFM圖像展示了三種閉合環狀結構的實際形貌,與(G)部分的模擬結果相吻合。這些實驗結果驗證了模擬的準確性,并展示了SWNT陣列生長的多樣性和可控性。
圖4. 同手性單壁碳納米管(SWNT)陣列場效應晶體管(FET)的電學性能
(A) SWNT陣列FET的原子力顯微鏡(AFM)形貌圖及結構示意圖。
(B) 和 (C) 分別為1毫米溝道長度的半導體型SWNT陣列器件的轉移特性曲線 (B) 和輸出特性曲線 (C)。
(D) 在大源/漏極偏壓下,400納米溝道長度的SWNT陣列器件的飽和電流。
(E) 至 (G) 將我們SWNT陣列FET的結果與文獻中的FET進行了對比(文獻7-9, 11, 13, 14, 22-25, 28-36, 45-50)。與現有研究結果相比,我們的同手性SWNT FET(以紅色五角星標記)同時展現出了優異的開/關比、載流子遷移率和電流承載能力 [(E) 至 (G)]。這些優點源于具有超高密度、高度排列整齊和均勻手性的優秀SWNT陣列結構。理想SWNT陣列FET的陣列密度、開/關比和遷移率的目標值(在(E)和(F)中以藍色虛線表示)最初由He等人提出,(E)和(F)中的藍色區域標記了性能優于這些目標值的區域。
解析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圖4中展示的同手性單壁碳納米管(SWNT)陣列場效應晶體管(FET)的電學性能,并進行了相關的對比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圖4(A): 展示了SWNT陣列FET的原子力顯微鏡形貌圖和結構示意圖,這有助于直觀理解器件的物理結構和形貌特征。
2、圖4(B)和(C): 分別展示了1毫米溝道長度的半導體型SWNT陣列器件的轉移特性曲線和輸出特性曲線。這些曲線是評估FET性能的重要指標,能夠反映器件在不同條件下的電學行為。
3、圖4(D): 展示了大源/漏極偏壓下,400納米溝道長度的SWNT陣列器件的飽和電流。飽和電流是評估器件電流承載能力的重要參數,對于理解器件在高電壓下的性能至關重要。
4、圖4(E)至(G): 將研究中的SWNT陣列FET的性能與文獻中的其他FET進行了對比。通過對比發現,研究中的同手性SWNT FET在開/關比、載流子遷移率和電流承載能力方面均表現出色。這些優異性能源于SWNT陣列的高密度、高度排列整齊和均勻手性。此外,圖中還展示了理想SWNT陣列FET的性能目標值(由He等人提出),并標記了性能優于這些目標值的區域,進一步突出了研究中的SWNT FET的優越性。
本研究報告了發現緊密排列、具有均勻手性、高度排列整齊且電學性能出色的SWNT陣列,這標志著向SWNT在納米電子器件和電路中的實際應用邁出了一步。本研究提出的生長機制為制造復雜的納米結構,特別是為開發新型范德華材料提供了一種方法。通過催化CVD方法在hBN襯底上直接生長出二維緊密排列的SWNT陣列,這些陣列中的 SWNT具有均勻的手性,并且彼此精確平行排列,間距恒定為0.33nm,形成了晶體結構。基于這些生長的SWNT陣列構建的場效應晶體管在室溫下表現出高性能,載流子遷移率高達2000平方厘米每伏特每秒,開關比約為107,最大電流密度約為6毫安每微米。這些優異的電學性能歸因于SWNT陣列極小的管間距離、精確的排列以及非常高的半導純度。盡管在每個SW NT陣列內保持了均勻的手性,但不同陣列之間仍存在變化。實現晶圓級的手性均勻性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
本文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直接生長高密度、高排列整齊且純為半導體的單壁碳納米管(SWNT)陣列:
高密度與高排列整齊:文章報道了在六方氮化硼(hBN)基底上直接生長出緊密排列的二維SWNT陣列,這些陣列中的SWNT具有高度一致的排列方向和均勻的間距(0.33nm),形成了晶體結構。
純為半導體:通過控制生長條件,實現了SWNT陣列的純半導體特性,這對于提升基于SWNT的集成電路性能至關重要。
2、揭示了SWNT陣列的自組裝生長機制:
分子動力學模擬: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了SWNT陣列通過自組裝方式生長,這得益于SWNT之間的范德華吸引力和SWNT在hBN基底上的超低滑動摩擦力。
生長過程解釋:提出了SWNT陣列通過單個長SWNT多次折疊形成的生長過程,而非不同SWNT的簡單組裝。
3、展示了基于SWNT陣列的高性能場效應晶體管(FET):
高載流子遷移率:基于生長的SWNT陣列構建的FET在室溫下表現出高達2000 cm²V?¹s?¹的載流子遷移率。
高開關比和電流密度:實現了接近10?的開關比和高達6 mA/μm的最大電流密度,這些性能指標優于或接近傳統硅基FET和之前報道的SWNT陣列或薄膜FET。
4、SWNT陣列的均勻手性和精確控制:
均勻手性:通過表征技術確認了SWNT陣列內的SWNT具有均勻的手性(如(10,7)),這對于實現高性能電子器件至關重要。
精確控制:實現了對SWNT陣列結構(包括排列方向、間距和手性)的精確控制,為定制化納米電子器件的制造提供了可能。
5、提出了新的二維范德華材料生長策略:
二維SWNT范德華晶體:由于SWNT之間的范德華相互作用和均勻的間距,將生長的SWNT陣列命名為SWNT范德華晶體,這為開發新型二維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生長機制的應用:所揭示的生長機制不僅適用于SWNT,還可能推廣到其他一維納米材料的生長中,促進新型納米結構和器件的開發。
6、實驗與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多尺度模擬:結合了粗粒化和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深入理解了SWNT在hBN基底上的生長和排列機制。
實驗驗證: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拉曼光譜和瑞利散射光譜等多種實驗手段驗證了模擬結果,確保了研究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這些創新點共同推動了SWNT在納米電子器件領域的應用進展,為開發高性能、低功耗的納米電子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材料基礎。
摘自《石墨烯研究》公眾號